所有語言
分享
作者:Sally ;來源:區塊鏈頭條
中國銀行原副行長王永利在其撰文《不應將比特幣、穩定幣及央行数字貨幣相提並論》中,深入剖析了比特幣、穩定幣以及央行数字貨幣的本質區別和各自特性。
比特幣自誕生以來,便以其去中心化、總量恆定等特性吸引了全球眾多投資者的目光。然而,王永利指出,比特幣只能被視作資產,而絕非真正意義上的貨幣。儘管比特幣並非毫無價值,它在區塊鏈技術的支撐下,構建起了一套獨特的去中心化賬本體系,使得其交易記錄可追溯且難以篡改 ,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部分投資者對於資產隱私性和獨立性的追求。但比特幣的價格波動堪稱劇烈,以2024 - 2025年為例,其價格時而大幅攀升,時而又急劇下跌,最高曾一度站上9.9萬美元/枚,然而隨後又頻繁出現較大幅度的回調,如在2025年3月,比特幣就多次跌破關鍵價位,3月11日早間就曾跌破8萬美元關口,24小時內跌幅超5% 。
這種價格的大幅波動,使得比特幣的價值難以穩定衡量,無法滿足貨幣作為價值尺度和交換媒介最基本的要求。並且,從長期來看,比特幣價格還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一方面,它受到全球宏觀經濟形勢、各國貨幣政策調整的影響,例如美聯儲貨幣政策的變化,會導致市場流動性預期改變,進而影響投資者對比特幣的需求和價格;另一方面,監管政策的風吹草動,像部分國家對比特幣交易的限制或認可態度的轉變,也會直接引發比特幣價格的大幅波動。因此,若以比特幣作為貨幣儲備物,無疑是將金融安全置於巨大的風險之中,一旦比特幣價格暴跌,貨幣儲備的價值將嚴重受損,可能引發一系列金融體系的連鎖反應。
穩定幣的出現,旨在解決加密貨幣市場價格波動過大的問題,通過與法定貨幣或其他資產掛鈎,試圖維持相對穩定的價值。王永利認為,穩定幣本質上是掛鈎貨幣的代幣 ,以與美元等值掛鈎的USDT、USDC等最為典型。穩定幣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它為加密貨幣市場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價值尺度和交易媒介,方便了加密資產之間的交易和兌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加密貨幣市場的發展,使得投資者在市場波動時,有了一個相對穩定的資產選擇,減少了因價格大幅波動帶來的風險。
但目前,圍繞穩定幣的監管法規並不健全,實際監管也不夠嚴密。許多穩定幣項目在代幣儲備的透明度、資金流向監管等方面存在漏洞,這就給市場帶來了潛在的風險。而且,穩定幣的交易已經快速延伸至各類衍生品領域,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管和風險控制機制,一旦市場出現波動,這些衍生品交易可能會引發連鎖反應,導致風險迅速放大。例如,當掛鈎資產的價值出現波動,或者穩定幣發行方的信用受到質疑時,穩定幣可能會出現脫錨現象,即其價值不再與掛鈎貨幣保持穩定的兌換比例,這將嚴重影響投資者的信心,引發市場恐慌和拋售潮,進而對整個加密貨幣市場甚至傳統金融市場造成衝擊。
央行数字貨幣,在王永利看來,應當是主權貨幣的数字化形式,稱之為“主權数字貨幣”更為貼切。它以國家信用為背書,與傳統紙幣一樣,具有法償性和強制性,是國家貨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發行央行数字貨幣,能夠提高貨幣發行和流通的效率,降低傳統紙幣發行、運輸、存儲等環節的成本,同時也有助於加強對貨幣流通的監管,提升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和精準性。
在推動央行数字貨幣發展的路徑選擇上,王永利提出,或許可以借鑒穩定幣的技術體系來改造主權貨幣。穩定幣在區塊鏈技術應用、智能合約執行等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通過合理借鑒這些技術,可以使主權数字貨幣在技術架構上更加完善,能夠更快地推出並投入使用。一旦主權数字貨幣成功推出,它將憑藉其權威性和穩定性,逐步替代穩定幣在市場中的角色,無需再依賴專門的代幣來實現價值穩定和交易流通 ,從而進一步規範数字貨幣市場,維護金融秩序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