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文章來源:硅基研究室
作者:kiki
在如今的中文互聯網上,隨意進入一個社交媒體平台,你很容易被類似的“AI搞錢生意”所吸引。“AIGC零成本賺錢”“AI公眾號從入門到變現”“用AI寫小說,月入過萬不是夢”......在AI圈類似的造富故事也不在少數,比如近期因Sora而爆火的自媒體博主李一舟,被網友戲稱為「中美兩大AI巨頭之一」,與OpenAI創始人平起平坐。在全網起底李一舟的輿論風暴下,「硅基研究室」發現,李一舟AI課已在視頻號、抖音下架。
圖源:網絡
從熱鬧的創業圈到每一個關注科技變化的普通人,AI正在成為一項新的搞錢工具。普通人能夠靠AI逆襲嗎?真的能替代主業,實現博主們口中的造富夢嗎?為了弄清這些問題,帶着好奇我們先是統計了一些當下媒體報道中能實現“搞錢夢”的生意。先不用說李一舟通過賣課三年內賺了1.75億元,還有的也靠着AI繪畫、AI銷售、AI服務等實現了人生逆襲。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我們梳理了當下的AI搞錢路數,和其中的一些有着類似AI造富夢的「普通搞錢人」聊了聊,發現AI搞錢是一種「痛並快樂着」的體驗,有的人一開始就奔着搞錢而去,現在卻只能賺回課程費,有的人一開始只是想學記技能,但沒想到卻讓AI成為了一個副業。
需要指出的是,這裏所謂的「普通人」指的是,區別於有着高技術背景且對AI工具有着幾年深度學習的用戶,我們所選取的案例對象大多是輕度或中度的AI工具使用者,且大多數的人還在持續學習中。
在了解的過程中,讓我們感觸最大的有二:一是普通人靠AI賺錢是一門利用信息差和時間差的生意,沒有任何新意,長期來看註定不可持續。二是,普通人擁抱AI既是一種被動內卷、害怕落後的焦慮,但也有一種主動擁抱趨勢的樂觀。
如果你與我們一樣也是上述語境下的「普通人」,也可以通過藉此文了解AI對生活的改變,同時也可以用來創業或避坑。畢竟誰都不想成為被割的韭菜。
作為一項傳統古老的生意,如果說電商的盡頭是直播帶貨,那麼AI搞錢的盡頭也許是賣課,過去幾天內因賣課火遍全網的李一舟無疑也印證了這一點。去年4月,因ChatGPT爆火當時也引發了一輪熱潮,流傳網絡的一則ChatGPT培訓課收入統計表列舉了部分大V的「造富傳奇」。比如,有的大V靠着一門課279元,17天招了10000人,賺了279萬元。
大V靠ChatGPT培訓課的收入預估,圖源:網絡
此前根據「紅星資本局」的調查,在這張圖中,知識星球中排名前4的培訓課,除去平台扣除的手續費,按最低100萬元來算,企業主拿到的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做培訓課的已經賺了幾百萬”的說法也不誇張。「硅基研究室」了解到,除了知識星球外,還有小報童等平台,目前也成了AI搞錢人奔赴的社區。
那麼,普通人能夠靠AI賣課逆襲嗎?
Andy是一位線下內容社區從業者,從去年ChatGPT爆火開始,他就一直關注AI的最新進展,由於接觸早,同時加入很多社群進行學習,Andy先於身邊的很多人能靈活地使用海內外熱門的AI工具,很多同事和朋友也開始向他請教一系列的AI問題,這讓他萌生了賣課的想法。“一開始不是奔着賺錢去的,只是想要做些AI知識的科普”。Andy說。
很快,Andy就和此前AI社區中的一位好友組成了「賣課搭子」,在去年7月先是推出了第一期的AI入門課程,面向對AI感興趣的本地小白,課程內容主要包括了基本的知識科普、賬號註冊以及工具的使用等。據Andy的觀察,當時市面上類似的課程已經很多,且不乏一些大V,因此Andy和合伙人想到是的用「小班化賺口碑」,以「線下+線下」的形式,做本地AI小白的生意。第一期課程結束后,Andy就拿到了可觀的收入,且由於服務好,第一期課程結束后,由於口碑好,入門課後續還開了三期。
Andy後來復盤自己早期變現經歷,一方面是由於他本身有社區人脈與運營的資源與經驗,另一方面就是「小班化」保證了交付結果,賺了口碑。
但到了現在,Andy已經終止了賣課生意,原因在於一是市面上類似的課程已經越來越多,Andy的本地小班模式也開始被模仿。二是,在Andy看來,AI賣課本質上還是一門渠道和IP生意,頭部喝湯,尾部喝湯。
一位從事電商賣課的運營人員Echo告訴「硅基研究室」,如果硬要排序,決定成交額的因素,除去投放,IP自身的營銷能力+狀態>內容>運營。“有的人就是能說到你的痛點,用話術引起你的焦慮。”
而為焦慮付費本身就是知識付費的底層邏輯。隨着未來AI的發展,類似的AI賣課熱潮也會持續。Andy說,普通人如果想要做AI賣課,首先需要接受一個基本常識:風口已經過去了,賺大錢的也是少數。如果還是想要嘗試,一是對自己項目的交付結果負責,二是盡可能地找准自己的長處,比如去盡可能地提純自己的用戶。三是,渠道上,選擇合適自己的內容創作平台。
另一個被普通人納入「AI搞錢路子」的典型案例就是AI繪圖。
社交媒體不缺AI繪圖搞錢博主,圖源:小紅書
海內外頭部大廠和創業者在文生圖模型上互相開戰,但對距離戰場遙遠的普通人而言,利用AI繪圖搞錢的方式也非常原始,「硅基研究室」總結髮現,其實主要有五種:
非設計專業出身的阿滿在裸辭GAP期間,開始嘗試做AI繪畫生意。她形容自己一開始就是奔着「賺生活費去的」。一次偶然的機會,花了299元報名了自己關注的一個AI設計師的課程后,阿滿開始了自己的「搞錢」路子。
她先是通過在社交媒體上開設賬號,大號主打「國風AI畫手」人設,每日都會分享自己的AI繪圖作品,小號則是分享自己的AI繪圖過程,分享prompt以及各類後期工具。“大號負責售賣作品,小號負責收徒”。阿滿告訴「硅基研究室」,2個月時間,阿滿兩個賬號加起來的粉絲數已過萬。
由於風格的差異化,阿滿就接到了不少商單,其中既包括一些國內AI繪畫平台的邀約,還有就是與參与一些品牌的AI繪圖合作。阿滿認為,現在很多品牌方也對AI製圖的態度很開放,只要風格合適,價格還是非常可觀的。但儘管並不缺需求,這些定製化項目對她的審美、設計以及對專業工具的使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便是AI製圖,在改圖和揣摩甲方需求上也要花費很大的溝通成本。“而且AI工具進化太快了,必須要時刻跟進腳步,也很焦慮。”阿滿說。
在阿滿所在的AI繪畫社區里,她已經算是幸運者。很多和她一起參加課程,同時開始做賬號的學員,有的是寶媽,有的是學生,也有大公司的管理層,很多人嘗試后,因為沒有時間,看不到商業化的可能,很快就放棄了。
“AI繪畫門檻不高,但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還要搞清楚自己要什麼。”阿滿說。她身邊很多半路出家的AI繪畫師有的就是為了搞錢,所以會繼續精進自己的工具使用能力,還有的只是為了快樂,將腦子中的想法用AI表達出來。
更多的AI繪畫平台與社區也正在湧現,對一個普通人而言,至少不缺工具。除了國外的Midjourney、DALL·E 3、Imagen 2、Stable Diffusion外,國內目前絕大多數的AIGC企業都已配置了AI繪畫功能。但也正因為工具多元,目前AI繪圖的火熱存在諸多待解爭議,如版權、隱私等。
幾個月前,還在想要通過AI小說搞錢的李米決定放棄這門副業生意,原因在於自己在寫小說的大部分時間里都在和AI吵架。
李米的故事與大眾所熟悉的AI小說熱形成了極大的反差。事實上,文本作為AI落地最早的媒介形式之一,早在2016年,日本有兩支科研團隊就曾將AI引入小說創作中,還拿着這個作品參加了「日本星新一獎」比賽,騙過了評委的眼睛。而在最近斬獲芥川獎的33歲女作家九段理江,也自己曝出書中大約有5%的文字直接由AI生成,由此也再度引發了文學界和科技界的爭論。
《東京同情塔》的故事背景發生在未來,主角是一位建築師 圖源:網路
AI小說,能不能幫普通人搞錢?李米告訴「硅基研究室」,一般有三種途徑:一是參加部分平台舉辦的AI大賽,有直接的獎金。二是如果過去有網文寫作的經驗,可以將AI融入自身已有的工作流,提高效率。三是可以利用AI與圖文結合,例如出版兒童繪本等。
由於李米在大學期間有過平台寫文的經驗,因此起初覺得上手AI,融入已有的工作流不是什麼難事,因此給自己了個「月入過萬」的小目標,但很快她發現,難的不是用AI寫小說,而是「煉AI」的過程。“很多人覺得用AI寫小說是一件自動化的事,但我大多數時間都在和它吵架。”李米提到,「讓生成的文字看起來不那麼AI」就是持續困擾她的問題。
首先,要確保咒語,也就是prompt足夠精確有效,對應的內容才能符合預期。其次,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在與AI對話和對內容生成的修改上。李米舉例到,寫好每章情節大綱后,她一般會同時生成5-6個版本,將能用的部分縫合在一起,補充細節。“花費的時間也不比實際寫文少。
李米形容自己的AI小說工作,從過去一個無情的「碼字女工」,變成了一個「拆拆補補的瓦匠」,實際收益比過去做底層作者高了一點,但距離「月入過萬」還有很遠的距離。
總結來看,如果想要靠AI小說賺錢,有優勢的普通人有兩類:一些本身具備技術背景的人,他們寫出的prompt更精細。
比如,下圖是一位在真格基金舉辦的AI小說大賽的獲獎者的prompt,創作者Elfe一位程序員,她在prompt直接用了表格,甚至寫了一段代碼。另一類可能是更熟悉網文爆文經驗的成熟作者。阿滿提到,身邊有的成熟作者通過AI短劇出海,也有新的出路。
Elfe的Promp記錄,圖源:真格基金
“但大多數人還是走一步看一步”。阿滿說。
儘管上文都是一些個體失敗案例,但說實在的,這本身就是普通人的真實寫照。
真要靠AI實現所謂的財富自由,月入穩定的五位數,對更多的普通人而言,是坊間的傳說,是人生的激勵,但也是為焦慮埋單的前提。
普通人靠AI月入過萬的機會有多大?最後我們將這個問題丟給了百度的文心一言和剛剛收穫新融資的獨角獸月之暗面的Kimi Chat。
這是文心一言的回答,主打一個廢話文學。
這是Kimi Chat的回答,給出的搞錢門路和大家的想法都差不多。
當AI都開始「勸學AI理智」,普通人究竟靠AI賺錢真的是一條好出路嗎?也歡迎讀者們提供建議(或者搞錢路子也行)。
參考資料:
1、36氪:AI寫小說不完全指南:請注意,別被AI氣死
2、開菠蘿財經:誰在靠AI繪畫“搞錢”?
3、鏡觀台:“普通人”想用AI賺錢,還有機會嗎?
4、投中網:“李一舟何許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