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原文來源:多鯨
圖片來源:由無界 AI生成
寫在癸卯年末,變動調整之年。這一年,人口紅利褪去,幼兒園出現關停潮,教培巨頭轉型直播帶貨……各條賽道都在自謀生機。
回望過去,期待未來,在變動調整后的一年裡,2024 年教培行業又會迎來哪些可能與變化?縱觀近年行業發展,部分趨勢已初顯端倪:政策持續收緊之下,校外培訓仍處輿論風口浪尖,研學旅行、科創教育等細分賽道異軍突起,AIGC 技術逐漸與教學過程「難捨難分」......多鯨基於行業洞察,挖掘研究重點事件,回顧梳理了 2023 年教育行業十大關鍵詞,並預測 2024 年教培行業十大趨勢。
生育正在成為人口老齡化社會中的重要問題。面向生育、托育領域,國家密集釋放重磅政策信號。
2024 年 1 月,全國衛生健康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強調,要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措施,大力發展普惠托育服務。宏觀人口背景下,多地隨之落地一系列鼓勵生育政策。例如,香港特區政府設置新生嬰兒獎勵金,廣西將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等,建立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以「真金白銀」激勵生育。
作為生育支持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托育服務是實現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重要支撐。2023 年 10 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 4 部門印發《家庭托育點管理辦法(試行)》,明確規定了登記備案、服務內容、人員資質、房屋設施、安全健康、監督管理等相關內容,托育行業發展規範性進一步提高。
各地方政府隨之加大托育建設力度。2024 年 1 月,甘肅省衛生健康委印發《甘肅省推進醫療衛生機構支持托育服務發展的工作方案》,強調「力爭到 2024 年、2025 年全省所有二級及以上公立醫療機構可提供托育服務的佔比分別達到 50%、100%。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按照應簽盡簽的原則,將托育機構作為簽約對象,簽訂服務協議,開展嬰幼兒健康管理服務」。普惠托育服務體系的建設完善,正在實現「幼有所育」的同時走向「幼有善育」。
幼兒園教育與老年教育,作為終身教育的兩個「端點」,卻面臨着截然不同的命運。
一端,幼兒園加速關門,轉型已成必然。隨着全國人口出現負增長,首輪幼兒園關停潮已經來臨。據數據显示,2016-2017 年我國短暫迎來出生高峰,但隨後急劇下降,2021 年出生人口降至 1020 萬,2022 年為 956 萬。2023 年數據雖然未公布,但有專家預測,2023 年新生兒人口數量將降至800萬以下。2022 年,全國幼兒園減少 5610 所,隨着出生人口減少,明年在園幼兒數預計將減少約 900 萬。
另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在一些地方,民辦幼兒園 2021 年、2022 年開始面臨招生難,少部分公辦幼兒園也存在招不滿的情況。為解決生存危機,將幼兒教育和學前教育合併為一體的「托幼一體化」,將是幼兒園轉型求生的關鍵方向。
另一端,銀髮經濟蓬勃發展,老年教育持續增長。2024 年 1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發展銀髮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提出要「加快銀髮經濟規模化、標準化、集群化、品牌化發展,培育高精尖產品和高品質服務模式」。作為應對老齡化社會的重要手段,銀髮經濟正蓄勢待發。
作為銀髮經濟的一環,中老年興趣教育潛力不可估量。《2024 中老年興趣教育課程營銷指南》指出,超七成「新中老年人」有過或正在進行興趣學習。而隨着互聯網與線上生活新方式的普及,新中老年人的網購習慣日益熟練,將推動線上購課的爆發。據相關機構測算,2023 年國內中老年興趣教育市場規模已突破 300 億,發展前景廣闊。
就業是民生之本、發展之基,就業穩則民心定家國安。2023 年年末,蘇州市發布了《市政府關於印發蘇州市人才落戶管理辦法的通知》,降低了人才落戶門檻,突出調整三點:一是將「先落戶后就業」對象範圍進一步放寬至本科學歷、中級職稱和技師;二是將社保繳費年限縮短、年齡放寬;三是長三角社保繳納累計認可。
蘇州入場,只是此次「搶人大戰」的「冰山一角」。在此之前,南京、青島等許多中心城市放寬落戶限制,共計 17 個城市出台落戶新政,發力人才聚引。從內容來看,各地政策調整以放寬人才落戶為主,其次是放寬居住、社保繳納年限和允許購房、租房落戶等,精確瞄準衣食住行等剛需問題。
「搶人大戰」愈演愈烈,與人口增量持續下降不無關係。據國家統計局初步統計,2023 年新生兒 788 萬,較 2022 年減少 168 萬,死亡人口 1100 萬,人口負增長 312 萬。在全國人口增長疲緩的背景下,各大中心城市逐漸失去人口紅利,不得不接連下場「搶人」。
而在 2024 年開年不久,超一線城市上海又發布購房新政,繼降低首付比例、降低房貸利率之後,部分區域取消外地單身限購。不難看出,大城市降低落戶門檻,已是大勢所趨。這場「人才大戰」,必將在 2024 年繼續上演。
經濟下行、「雙減」政策等多重危機,讓學科培訓時代落幕,非學科培訓走上台前。其中,科學教育、思政教育正在出現「抬頭」趨勢。
先看科學教育,這一門類市場體量正在增加,學習人數和滲透率也在升高。回望 2023 年,科學教育是貫穿中國教育改革發展始終的關鍵詞。放眼全球,科學教育也是國際組織和世界多個國家關注的高頻詞。近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 年版)》等政策文件中,不斷強調提高科學課時佔比、培養科技創新後備人才的重要性,不難看到「政策天平」正在傾向科學教育。
再看思政教育。黨建和思政教育需求日益上漲,成為提升學生、員工素養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時,VR 等科學技術日趨融入思政教育領域,藉助遊戲化設計,增強學習趣味性和吸引力,創造出沉浸式學習環境,互動式思政教育產品逐步成為賽道主流。
近年,智能硬件成為教育行業「激戰正酣」的賽道之一。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显示,中國智能學習設備的複合年增長率為 17.1%,並預計到 2026 年,總市場規模將達到 1450 億元,未來發展空間仍很可觀。
隨着賽道日益成熟,產品和玩家逐漸增多。從讀書郎、步步高等傳統學習機企業,到好未來、猿輔導等 K12 轉型公司,再到百度、科大訊飛等以技術為專長的科技巨頭,智能硬件產品逐漸走向多元化、智能化。智能硬件賽道也邁入了和智能手機相似的「內卷」模式。
未來,內容和AI將成為智能硬件賽道競爭的兩大抓手。在內容上,硬件公司和內容公司合作增多,學而思等直接具備內容優勢的學習機將佔得更大先機。在技術上,AI技術將更深度參与教學全過程,通過賦能硬件學習,讓互動、反饋、修正、進步得以形成閉環。
数字化、智能化正加速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隨着消費習慣的轉變,書店也正加速推動數智化轉型。線上渠道成為圖書銷售的主陣地,各地新華書店落地「實體門店+互聯網」,打造互聯網會員體系,為讀者提供集文化諮詢、圖書推薦內容、在線電商服務於一身的数字體驗平台,同時運用空間虛擬技術,開發多場景場館空間,創新讀者參与閱讀的形式。
數智化趨勢為傳統行業帶來轉型動力,同時也加速培育新興產業,教育智能硬件、AI 智習室等創新產品層出不窮。大熱的同時,也難免引起對於監管趨嚴的擔憂。歷來,風口產業容易引起國家相關部門的重視與監管。而在教育智能硬件相關行業內部,人工智能技術的不完善、行業標準的缺失,都成了限制行業合規空間的「枷鎖」,監管審查的不確定性已經成為行業發展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對此,教育智能硬件產品供應商應對標「雙減」政策要求,做到內容合規、使用安全,不開展違規業務,不渲染教育焦慮,以合規經營保障行業健康、長遠發展。
2023 年以來,隨着疫情「封鎖線」的解除,研學旅遊市場寒冬逐漸「回暖」,在五一小長假、暑期等學生假期呈現出火爆狀態。作為兼具文旅、教育、實踐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產品形式,研學教育成為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獲得多方力量共同推動。作為目前教育行業極少數可以向家長收費的項目之一,研學教育也成為眾多機構轉型的「出路」之一。旅遊企業、教育企業、目的地城市等多方主體協同建設,研學教育市場規模趨於分散。
為支持研學市場發展,相關政策紅利正在釋放。中國旅遊研究院《中國研學旅行發展報告 2022-2023》显示:國家層面,更多部門關注並支持研學旅行,更高層次的政策不斷出台。省級層面,研學旅行、勞動實踐等成為各地文旅、教育等領域推進「十四五」規劃的重要內容。相關職能部門在基地營地評定、研學課程建設、指導師培養等方面的融合、聯動、協同正在加強。
同時,隨着社會公益力量的深入,研學教育還將走向常態化。如城市向中小學生開放博物館、科技館、美術館、青少年活動中心,並招募志願者開展主題活動,且在不同城市間打通場館資源城際共享渠道。這些方式將推動研學教育常態化,助力學生自主規劃研學活動。
近年來,不少教育企業將目光瞄準海外市場,選擇「出海」謀生。這一切,根源在於海外市場龐大的增長潛力。據數據平台 Statista 預測,2026 年全球在線教育市場規模或將達到 3700 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超過 20%。
2021 年的「雙減」出台,是教育企業紛紛轉型「出海」的關鍵節點,但實際上,從 2012 年開始,中國教育市場已經開始關注國際化走向,藉助資本、技術、內容等形式打開出海之路。如今,教育出海「內卷」加劇,機構價格競爭激烈,課程費用越壓越低。教育企業選擇出海,應當謹慎評估產業鏈價值延伸的風險。
反向觀察國際留學市場,在復蘇的同時,正進一步走向低齡化。介於全球疫情緩解及出入境政策放寬,國際留學市場迎來新一輪復蘇,與此同時,低領留學人群回潮。據美國教育協會數據显示,在美就讀 K12 教育的中國學生人數增長迅速,過去 10 年,赴美就讀高中的中國學生人數增長高達 98.6 倍,遠超研究生、本科階段的 14 倍,留學人群正不斷向下滲透。
近年來,職業本科試點「多點開花」,多地高職院校升本工作积極推進。截至 2023 年 11 月,經教育部公布的職業本科院校,已累計達 35 所。從數據上看,單 2023 年就增長 17 所之多,是高職升本提速最快的一年。
職業本科的發展離不開政策推手。《關於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到 2025 年,職業本科教育招生規模不低於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的 10%。而在 2021 年,全國高職學校招生 557 萬人,職業本科招生 4.1 萬。這意味着,在 4 年內,職業本科教育招生規模將擴張近 14 倍。隨着院校數量的提升和招生規模的擴容,職業本科正走到台前,逐漸贏得人們對於職業教育的認可。
高職升本科后,職業教育也有了本科層次的教育,同時完善了職業教育體系和整個教育體系。新版職業教育專業目錄設置了 247 個高職本科專業,《關於做好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學士學位授權與授予工作的意見》將職業本科納入現有學士學位工作體系。職業本科已在頂層設計上取得明顯進展,新的一年,職業本科教育還將迎來發展的關鍵時期。
產業學院是由國家改革催生出的 B 端業務領域。2023 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八部門聯合發布《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 年)》,指出要「支持有條件的產業園區和職業院校、普通高校合作舉辦混合所有制分校或產業學院」,進一步推動了產業學院建設發展。
探索一條適合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建設的可行路徑,將是推動教育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實現政府辦學向社會多元參与辦學轉變的關鍵。近年來,四川、河北、新疆、山東、江西、浙江等地积極探索可行路徑,以遵義直播電商產業學院為代表的產業學院,藉助直播間等方式,將真實場景、真實業務、真實業績引入課程教學全過程。
乘着政策東風,各地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正在加速發展,各產業、各領域產教聯合體、行業共同體協同推進,正不斷豐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新模式,構建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協同的發展機制。
探尋教培行業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環境、科技驅動、消費者需求及市場競爭等多維度思辨。
政策環境方面,預計在 2024 年將會有系列教培行業政策進一步落定;在科技驅動方面,2024 年,大模型將為教培行業開闢更廣闊的舞台,相信在未來,隨着大模型、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將推動教培行業孕育更多更具創新力的產品。
消費者需求層面,「雙減」砍掉的是 K9 學科教育培訓,卻砍不掉消費者需求,把握消費者需求成為教培機構尋求增長的關鍵之法。尤其是素質教育行業仍處於弱需求和中等需求的轉變過程中。機構要先看清需求走向,明確行業認知,才能對應生產高價值、真正符合用戶需求的產品內容。
市場競爭層面,頭部效應仍將持續,傳統頭部企業將充分發揮內容優勢,進一步整合細分市場,互聯網頭部企業將繼續借力科技,向數智化方向轉型,新興龍頭企業和超級個體將逐步崛起,共同打造顯著的頭部競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