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AI 新智界訊,1 月 5 日,“智求共贏・中國 AIGC 產業應用峰會暨無界 AI 生態合作夥伴大會”在杭州未來科技城召開。大會由杭州未來科技城管委會、餘杭區科技局和餘杭區企業(人才)綜合服務中心聯合指導,時戳科技主辦,AI 新智界提供媒體特別支持。
在當天下午的“大潮將起,應用為王—尋找生成式 AI 的殺手級應用”圓桌論壇上,溫州大學元宇宙與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穀雨、西嘻影業商業運營中心總經理虞文傑、無界 AI 內容運營總監南山、三維家合伙人曹健、匠韻智能 CEO 修雲鵬、AIGC 視覺設計師突突就生成式 AI 的殺手級應用展開了討論。本場圓桌由無界 AI 聯合創始人馬千里擔任主持。
穀雨表示,這個時代變化得非常快,出道即巔峰,不管是 ChatGPT、MidJourney,還是 Stable Diffusion,這些軟件一出來受眾面就擴大了,不像以前很多軟件存在孕育期。實際上,“殺手級的應用,就是出來馬上就有王炸的可能”。同樣的,南山同修雲鵬也發表了類似的看法。南山認為,AI 出現的時候,已經達到了殺手級的概念,因為基本引起了所謂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修雲鵬則稱,從日活數據及全面性來看,GPT 已經是一個殺手級應用了。另外,虞文傑認為殺手級應用應具備強交互和強剛需這兩大特點,突突覺得殺手級應用將會是囊括所有應用強項的軟件,適用於所有人,是淘汰其他軟件的一款產品。
以下是 AI 新智界根據速記整理的圓桌實錄,為方便閱讀已進行部分刪減:
馬千里:我們知道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殺手級的應用很明顯是微信、抖音等手機應用。那麼,在 AIGC 時代會有什麼樣的殺手級應用?我們不妨放開想象。
南山:所謂的殺手級應用就是要顛覆我們原本的工作、生活或者是娛樂模式。其實 AI 出現的時候,我覺得它已經達到了殺手級的概念,因為基本上引起了我們所謂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上面有一場老師說的非常好,他說 AI 把創造力遞到了普通人手中,包括 AI 做到的一鍵生圖,現在是一鍵生視頻。以前的手繪可能需要好幾天的時間才能達到非常精美的效果。當人們注意到這一點的時候,跟圖片或者內容相關的行業就會非常敏感地抓到降本增效的可能性。包括剛才然後老師提到,他做一個視頻正常需要一兩周的時間,現在甲方給出三天的時限,他能想到的解決方案就是 AI。
我認為要達到殺手級,就要達到應用層面,這跟我們今天的大主題相關,要深入到垂直領域中去。我們現在用 SD、MJ,或者無界 AI 出圖,更多的是娛樂。但要談及變革,一定要跟行業深入結合。比如說用個性相機出的頭像,它改變了我平常要在寫真館花两天以上時間出一套精英照的情況。它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我覺得個性相機已經是非常具有商業級應用潛力的產品了。還有各行各業,各種模型在跟行業進行深度結合的時候,去賦能,加強行業工作流,重塑產品的時候,就有可能成為這個行業的殺手級應用。
穀雨:什麼叫殺手級的應用?首先,這個時代變化得非常快,出道即巔峰,不管是 ChatGPT 還是 MJ,還是 Stable Diffusion,這些軟件一出來,它的受眾面一下子擴大,不像以前很多軟件還要有一個孕育期。實際上殺手級的應用,就是出來馬上就有王炸的可能。
第二,未來要有更多的想象力。現在並沒有到達人工智能應用非常普及的大眾階段,還停留在創作者使用的情形。但我覺得,未來每個人都離不開人工智能,就像現在每個人都離不開電,離不開手機一樣。或者說拋開手機,哪怕是一副眼鏡,哪怕是未來的機器人,我覺得未來的想象空間會比較大。隨着終端的變革,我相信會出現真正的殺手級應用。比如我比較期待蘋果 Vision Pro 可能帶來的生態改變,這也許是更具有想象力的。
虞文傑:我理解的殺手級應用是兩個點:一個是高日活,二是高觸達頻次。
按我們現在主流的應用來說,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強剛需,比如打車,我會用滴滴。導航,我會用高德和百度。我要搜索引擎,可以用 Google 和百度,我想去訂餐,會用大眾點評或者其他軟件,這些是強剛需的;另一類是強交互,比如 QQ、微信、小紅書、抖音。
如果按這兩類去分,從強剛需角度來說,AI 未來可以實現我們對於很多內容的整合釋放。可能不遠的將來,我可以通過一個軟件,控制家裡的智能家居,制定當天行程。如果我需要減肥,還可以給我定整周的食譜。如果我需要旅行,它也可以給我定旅行攻略,這是強剛需的需求。
從強交互的層面來說,現在已經有很多 AI 工具實現了人機互動。特別是這次 GPT Plus 更新以後,GPT Store 有很多用戶做了小程序,這些小程序模擬的男朋友、女朋友,會給你及時的反饋,且不僅僅在文字層面,還有圖片,未來可能會有視頻。你會感覺 AI 時刻在身邊,而且 AI 帶來的體驗會越來越像真人。所以從強交互的另外一方面來說,我們可以想象未來在某一個社群或者元宇宙之中,我身邊所有人都由 AI 構成,但它給你的體驗就像真人世界一樣,我覺得這方面的體驗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曹健:各行各業在有互聯網之後都要服務衣食住行,像我們家居行業,也許未來,消費者打開一個手機 App,對着自家某一個角落拍照,就可以獲得聖誕節或其他節日的裝飾靈感。在過往,這些資料都要上小紅書查,但在今天大量 AIGC 圖片湧現的情況下,以後我們可以根據自家的情況去自定義,而這也會帶來電商的可能。在住的方面,我是這麼看待的。
修雲鵬:大家講的非常全面,我這邊就發揮想象力,提出一個關鍵詞。殺手級的應用,要可以打通數據。比如,如果有一個 AI 助手可以複製你的經歷、身份、然後共享給社會,將人們之間的數據打通。那麼,我們今天的這場對話,我就可以讓我的 AI 助手學習。至於明天上班,後天吃什麼,等所有數據打通后,我相信以 AIGC 的能力,它會以一個上帝視角來替我們做決策。
突突:作為一名設計師,我對 AI 應用的需求更多的是,如何更加高效地產出設計作品。我認為殺手級的應用對於設計行業而言,就是如何更高效地統合。比如 SD 更加精細化,而 Midjourney 審美會更好,又比如無界,它的用處更多,非常精細化。那麼,我是不是可以統合它們?總結來說,我認為的殺手級應用可能是哪個公司研發出的一款囊括所有應用強項的軟件,而這個時候所有人都會使用該軟件,為之付費,其他軟件也會隨之淘汰。
馬千里:剛才提到 Midjourney、SD,以及最近比較出圈的視頻生成,像 Pika、Runway 等等。這些應用有沒有成為未來殺手級應用的潛力?或者在你們心裏,它們已經成為殺手級應用了嗎?
突突:不能說偏心,但心裏更相信 OpenAI 的開發。
修雲鵬:我很關注這些工具的趨勢,也會關注細分市場的落地情況,還有實際到應用層落地的節點性技術解決方案。我覺得 AI + 工具更有機會,比如 AI+3D 引擎做視頻等應用場景。我覺得 SD 開源模型中,人們更願意鏈接一些 AI 插件,更能解決實際性的 AI 落地問題,更能把工作流慢慢地往 AIGC 化轉變。
在我們已知的 AI 軟件裏面,我覺得 GPT 已經是殺手級應用了,無論是從它的日活數據來看,還是從它的全面性來看。雖然其他軟件都非常棒,但我覺得需要從兩個角度來評估“殺手級”。首先是這些應用到底符合的是大多數人的需求,還是某一部分垂直人群的需求。Midjourney、Runway 肯定是圖像處理或者視頻處理,而這些處理對於我們的媒體從業者,就是高觸達的東西。而對於普通大眾,可能未必。從這點上講,這類應用更像工具,上限可能可以達到 PS 這樣的國民級,但未必會成為殺手級的全民應用。
第二個層面,好的應用是否能在應用端幫助解決問題,或者完成體驗。也就是說,當我用 Midjourney、用 Runway 完成一個作品的時候,我要能在那個端口上發布出去,也許是印刷成刊物,也可能在朋友圈轉發,或者在自媒體上刊登。如果這些工具不能沒有實現這最終一步,那麼就算不上殺手級。然而,很多訴求在 GPT 上是可以完成的,比如我想問一個問題,我不知道怎麼解答,我會把它當成搜索引擎,當它告訴我答案的時候,這個需求已經被解決。比如在 GPT Store 裏面,我可以在別人開發的小工具裏面獲得我的娛樂體驗,在那裡我也完成了現階段想要達成的目標。
所以從這兩個角度來說,我覺得 GPT 符合殺手級的標準。
曹健:互聯網要很多流量和留存,從文本到圖片到視頻到流媒體,它是持續升級的過程。網上交流,有時候一圖勝千言,這是不衝突的。接下來,像無界 AI 擁有這麼大的社區群體,也可能誕生這樣的交流平台,以後人與人之間文本上的互聯網的交流,可能會更場景化,這種場景可能是根據聊天場景識別出來的視頻,有可能是圖片,從而減少溝通之間的 gap,我覺得這是很有可能的。
穀雨:“殺手級”這三個字,抓的比較有意思。怎麼理解?首先,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今年 3 月份被 OpenAI 一下子炒熱以後,被大眾所熟知,那段時間用戶一下子爆增上去,但現在是不是有點回落?蠻多人體驗了 OpenAI 以後,發現跟工作生活並沒有多大的關係。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我覺得殺手級應用跟“剛需”有關,到底這個東西是我的工作剛需,還是我的生活剛需?到底是我每天離不開的東西,還是只是工作上我要用到它?如果從專業性的工作角度來講,目前不管是 OpenAI 還是 SD,還是 ChatGPT,都已經是殺手級的應用,我覺得這是不用懷疑的。但從大眾的用戶角度來講,從真正的普適價值來講,它應該離殺手級應用還有一段距離。
這裏的距離,主要是如何從工作場景走向生活場景,如何讓這些軟件和技術更多具備生活屬性。就像以前的手機,剛出來的時候很難用,但後來蘋果手機出來以後,我爸 70 歲一拿過來就會用。我覺得殺手級應用需要類似這樣的屬性價值。
南山:我們以前發短視頻,飄落的雪花、抖動的水面,需要用剪映來完成,但現在有了 Pika、Runway 等應用,圖片生成加上動態的效果都可以用一個軟件來完成。首先,這些應用已經具備了去短視頻平台發布作品的營銷或者娛樂的效果,門檻又進一步降低了。不過,它們離殺手級應用還是有一段距離的,因為它們的邏輯性問題依然存在。如果要在行業中成為一個殺手級應用,它們還需要深入到動畫行業或者動態漫行業當中,去跟使用的專業人才結合,產生更加能夠普及或者更能快速實現的工作流。
AI 視頻,或者 SD,或者 MJ,它們提供最底層的生成圖片、生成視頻的功能。而現在的人在跟行業結合的時候,已經將其慢慢產業化了。這是需要探索的過程。殺手級產品一旦出現,會直接改寫行業的人才構成,直接重寫工作流。Pika 和 Runway 已經在比較細分的行業進行探索,如果能夠再走進行業,我覺得它們離殺手級應用已經不遠了。
馬千里:在各細分領域,如何看待生成式 AI 和人類創意之間的關係。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會遇到同質化的問題,在用 AI 工具時要如何保持獨立個性?
南山:生成式 AI 出現的時候就遭到了許多從業者的強烈反對。其實,我的第一反應也是反對的,但在深入接觸之後,我認為生成式 AI 絕對會是從業者的輔助工具,而不是替代性角色。人類的創意不會因為一個更好工具的出現就退化了,相反,創意會被激發。我們社區中就有非常多非藝術行業出身的人,他們開始嘗試做漫畫,做內容性的產出。AI 將原有的門檻打破,現在,只要有想法,輸入幾行字就能控製圖片產出。這是一個創意大爆炸的過程。
至於同質化這個問題,我認為不能用一時的眼光去看待,任何東西都是從無到有,從有到精,再從精到創造。AI 的出現首先讓本沒辦法創造的人加入了進來,他們被激發了,甚至在學習。慢慢的,更多的“煉丹師”開始自己研究各種模型,甚至是自研模型,他們也在追求個性化,他們也會對同質化的圖片感到審美疲勞。
生成式 AI 對於大眾來講,是一個老師,你可以向它學習,可以被它激發。對於本身就有創意的人才來講,生成式 AI 是繆斯,它給你的創意加上了翅膀。其實從業的我們都知道,專業的畫師在畫畫時會參考很多東西,但你的參考、你的搜索,也需要花時間,而且它是局限的。如果你想不到,就搜索不到。但 AI 可能會因為一些天馬行空的輸入跳出來你完全想不到的內容。我認為生成式 AI 是老師,又是繆斯,不會限制人類,反而是能夠實現創意大爆炸。
曹健:設計師需要很多靈感輸入,很多設計師都是越老越吃香。現在,AI 把需要學習的東西通過聯想的關鍵字,給設計師提前輸入了很多靈感,超越了他們自身的履歷和學習經驗。我不認為會有同質化的問題,因為在美學上,即便沒有 AI 的生成,很多藝術創造者之間也是需要互相學習和模仿的,這隻會加速更多具備創造力的藝術家們去做更多原創的設計。而且我相信以後的 Web3 或者 NFT 出來之後,會針對獨具特性的東西有特定的保護。
突突:我也認為同質化的問題會有,但不會太嚴重。AIGC 最終只是一隻手,不是你的腦,你可以對生成的圖片進行各種二次創作,把它變成你的東西。我認為一個好的設計師手裡,AI 就是一個好用的工具而已。在這種情況下,同質化的問題往往不會出現。
馬千里:我們知道 AI 一體機的承建單位是匠韻智能,請問線下 AIGC 實體應用要如何商業化?
修雲鵬:對於我們中小企業創業來講,更希望做 AI+ 工具。在以往項目探索過程中,我們希望找到一個成熟市場,用 AIGC 去賦能應用場景,所以今年 4 月份,我們落地了 AIGC 文創設備。我們以人物定製化為方向賦能了很多需要 IP 展現的文旅應用場景,也為 C 端用戶提供了人像 IP 定製等服務。然後,我們把這項服務放在了線下的交互設備上。AI 的發展,從上往下做的時候會發現很多落地的難題。今年,企業會從下往上去思考,在成熟的行業、成熟的市場、成熟的應用中,去尋找一個 AI 賦能關鍵節點的方向。
馬千里:作為《神隱》的發行方,請問西嘻影業的虞總,AI 和影視有哪些結合點,特別 AI 生成視頻領域還沒有那麼成熟,生成視頻這個行業您怎麼看。
虞文傑:首先非常榮幸與無界就《神隱》IP 進行了合作,也讓我們公司進入了 AI 的領域。其實 AI 對於影視產業的影響很早就開始了。20 年前《指環王》三部曲中,CG 是最大的賣點,那時候很多戰爭場面是由 CG 控制的,而這個工作是交給 AI 完成的。從那個時代開始,影視行業已經加入了 AI 元素。再到前幾年,某些作品出現負面新聞的時候,往往需要用 AI 去換臉,這也是 AI 生成的案例。
到了 2023 年,隨着 AI 技術的突破,整個影視產業對 AI 的應用更是呈井噴狀態。無論是影視劇的海報,還是劇本評估,都有了大量 AI 的加持。優酷上個月也發布了中國首部 AI 製作的紀錄片,叫《戰神》。這個紀錄片宣發的包裝,百分之七八十的內容是用 AI 生成的。包括 B 站也在做 AI 動漫等等。馬斯克也預言 2024 年將會有一部完全由 AI 生成的影視作品。我覺得馬斯克不說這句話,我們大家都能猜想到。我們唯一期待的是這部作品做出來之後有多高的質量,因為其實在去年,可口可樂已經用 AI 做了一支完全 AI 生成的廣告片。這些是已經實現的,我們關心的是質量。
作為影視公司來說,AI 對我們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我們比較關注的是 3 個層面。
首先是 AI 呈現最終效果的質量,因為我們的作品需要經過所有觀眾檢驗。現在很多 AI,包括 Runway、Pika,生成的視頻時長還比較短,而一段劇情需要幾分鐘甚至十幾分鐘,未來 AI 是不是能滿足這一需求。
其次是降本。這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人力成本,二是時間成本。時間成本是一個比人力成本更重要的成本,如果我們開發一個劇用到 AI,花的時間甚至比我們用原有人工更長的話,這其實是替代不了人員的工作的。包括這次好萊塢的大罷工,現在的情況是,AI 還沒有完全乾涉到人的一些創作,也沒有影響到整個影視產業大的變革。
最後是版權。文化作品的版權是非常重要的。去年漫威《洛基》第二季的海報就因為是 AI 生成的,被全行業吐槽了。AI 在網絡上抓取所有的圖庫,生成一張圖,它的部分是侵權的,這個保護是國外比較關注的點,國內也會陸續有案例,這是我們影視行業比較關注的一個點。
對於 AI 來說,我們的態度肯定是擁抱 AI 的,目前階段,在實踐作品的內容上還是會有很多困難,也希望行業內資深專家給到我們更多的解決方案。
馬千里:在校園領域,有老師和學生會使用生成式 AI 嗎?另外,AIGC 有沒有加劇同學們的就業擔憂?
穀雨:首先,我覺得高校老師對 AI 的擁抱肯定是比較快速的,因為任何一件新東西過來老師的學習能力還是比較強的。像我們溫大從今年下半年 ChatGPT 開始火爆之後還是做了不少東西。我們美術學院有一個鞋靴設計專業,已經把紅蜻蜓 Vali 平台引入到學生的培養中去了。此外,體育專業也有部分老師開始用 AI 進行直播。我們有一個老師是紅學大師,前段時間也在思考怎麼做一個 AI 版的《紅樓夢》,如何用現代技術重現當年的藝術輝煌,將小說主人公復活過來,與他們進行對話。當然還有大量文字類的老師都在使用 ChatGPT 之類工具寫報告。
第二個問題,就業。我們今年 5、6 月份就針對生成式人工智能進行了探討。不管社會怎麼變革,無外乎工具更新了,找不到工作,應該還不至於。當然,我們也要讓信息更加對稱,讓學生掌握更加適應當下社會的工具,這樣就業應該不會成為什麼大的問題。但是,對於社會大面積的就業而言,可能還是存在一定的擔憂的。
突突:老師非常支持我們使用 AI,有很多同學也在用無界 AI,也是因為這個我來到了這裏!在使用 AI 過程當中,其實一開始我也會有依賴性這方面的疑慮,但在使用過後,我認為它和 PS 一樣,它終究還是一隻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產出作品。它的優點就在於可以讓沒有能力的人也進行創作。我認為與其擔憂,其實我們可以一起更加好好學習它,研究如何讓它產生更大的效用。
馬千里:對未來 AIGC 發展的期望,特別是技術方向,有何展望?
南山:我希望 AIGC 真的能夠跟深入各行各業,真正融入到工作流當中,真正做到降本增效。我覺得未來已經在眼前了,各種產品的出現已經讓我們看得到未來了。
穀雨:我覺得生成式人工智能帶來的改變非常大,對未來應該充滿期待。未來將會越來越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將會是真正開啟人類智能時代的一個最重要的關鍵點。
虞文傑:我的願望比較簡單,對於 AI 來說,我希望下一階段的發展是去 AI 化。所謂去 AI 化,它應該具備人的真實性,讓我們得到更好的產品應用。
曹健:在家居行業,希望會有一些矢量數據的結合。AI 的創作,比如說生成絲巾,它是能夠生產出來的,但涉及到整個裝修過程中需要的一些物理約束時就不靈了,希望接下來有一定的突破。如果突破了這一點,很多商品製造就能真正走向 AIGC 到 C2M。
修雲鵬:我個人認為藝術是個人情緒思想的一個表現方式,在未來 AIGC 發展中,我覺得它的技術革命,包括實際的應用,可以讓我們更注重策略性,更注重腦力的發展,促使 AI 真正形成使用性工具,在未來運用。
突突:希望未來我輸入 2 次關鍵詞就可以獲得更準確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