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撰文:孟岩
最近在 AI 和 Web3 領域發生了兩件「大」事,兩件事都具有指標意義,但在媒體上其意義都被大量的八卦細節給掩埋了。
其實看待任何重大事件,都可以有兩種不同的視角。第一是娛樂的視角,在新聞事件中找樂子。如果是本着這個目的,那麼就要帶着顯微鏡,了解的細節越多越好,因為細節多了,密度大了,八卦點才多,才能趣味盎然。另一個視角則是宏觀的,主要是根據事件判斷行業乃至世界的趨勢,思考這些趨勢跟自己有什麼關係,主要是指導決策的。如果是這個目的,那就要帶好望遠鏡,不要選錯鏡頭。只有將各種瑣碎細節省略掉,大尺度下的模式才會呈現出來,才能夠識別趨勢,進而幫助自己做出選擇和決策。
兩種視角並無高下之分,娛樂也很重要,尤其是在熊市周期,當你無力反抗的時候,主動享受是無可厚非的。但如果你的目的就是要做決策,那麼事情越大,越是宜粗不宜細。不要老想着解密獵奇,那些八卦細節跟你沒什麼關係。要思考 100 年之後的中學歷史課本會怎麼寫今天的事,思考這些事與哪些歷史橋段形成了押韻,這樣才能夠發現趨勢。
很可惜現實世界中很多人搞不清楚這個道理,一味迷信「見微知著」,以為知道的細節越多越好,其實是高估了自己大腦處理信息的能力,南轅北轍了。
我不是 AI 方面的專家,但是就拿 OpenAI 的內亂來說,其實奧特曼的進進出出、背後的宮斗陰謀,精彩固然精彩,但這些細節對於看客來說只是娛樂八卦,並無其他價值。真正重要的事情,是內亂所折射出的,在強人工智能降臨節點上「降臨派」和「拯救派」之間的鬥爭。類似的鬥爭,在核武器出現前後也曾經發生過,並且近期由於電影《奧本海默》的上映,而為人所了解。但如果你執迷於細節,就很難看出,這兩件事其實是隔空押韻,也就很難認識到,這類事件的發生,說明了強人工智能的奇點已經到來,而且其能力大大超出創造者自身的預期,引發了恐懼、爭議和衝突。而衝突的結果,也與當年相似,是「e/acc 降臨派」全勝,這也就預示着強人工智能的發展已經擺脫了最後一道內生性的桎梏,一路狂奔而來。未來人類對強人工智能的限制和駕馭,只能通過諸如與另一個強人工智能形成均勢平衡,或者通過密碼學、區塊鏈這樣的外在約束,內生機制將不再有效。
我一再表達這樣的觀點,AI 和 crypto 是同一件事情的正反兩面。很多人對此不以為然,覺得 AI 是了不得的大事,crypto 就是一場鬧劇,覺得我的這種說法只是在幫 crypto 蹭熱度。其實他們沒有看到,密碼學本來就是在数字空間里構建秩序的唯一工具,只是現有的数字世界相對簡單樸素,主要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用一些基本的密碼學工具就能大致應付。AI 降臨之後,数字世界出現了超智能的主體,同時大量的經濟資源和經濟活動都数字化,AI 與人之間、AI 與 AI 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複雜,也更加具有決定性。数字空間里秩序構建,成為生死攸關的大事。樸素的密碼工具和協議不夠用了。區塊鏈、智能合約、自主權身份、可驗證憑證、通證經濟,這些東西的出現,無論是巧合也好,天命也罷,歸根結底只不過是一些新的密碼學協議組件,其實就是充實我們的工具箱,幫助我們数字世界里進行秩序建構的。之前我曾經提出過一個說法,「區塊鏈要為 AI 立法」,現在看來只提區塊鏈比較狹隘,應當將上面說到的這些工具都囊括進來,把它們看成一個整體,把這個整體取個名字,比如說還是 crypto,然後說「Crypto 要為 AI 立法」,可能更為恰當一些。
幣安與美國達成司法和解的事情,其實是非常具有指標意義的。所謂指標意義,就是你看到這個事情發生,就可以斷言趨勢是向著哪一個方向進行。比如前面提到過的,看到 OpenAI 內亂,就知道強人工智能奇點降臨。同樣的,我們看到幣安達成的這個和解,就可以斷言,整個 Web3 已經駛離野蠻生長的探險時代,進入到群雄逐鹿的殖民時代。
簡單闡述如下。
早在區塊鏈發展初期,就有很多人將 crypto 經濟描述為「平行世界」,或者一塊富饒的新大陸。如果這個比擬是恰當的,那麼我們自然要問,當人們面對突然出現的、蘊藏巨大財富和風險的新空間,會如何反應?這件事情歷史上至少發生過兩次,一次是智人走出非洲,另一次就是 1500 年之後歐洲向美洲、澳洲新大陸的殖民。前一次的具體過程已不可考,而後一次則資料詳實,可堪借鑒。五百年已過,但人性不變。當我們試圖把握 Web3 行業發展的總趨勢的時候,一個可資參考的歷史模板,就是 1500 年之後美洲大陸被逐漸殖民的過程。
新大陸發現之後兩個世紀的每周殖民史,可以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十六世紀,第一批移民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冒險家、掘金者,他們迅速佔領了盛產金銀的南美州,獲取了大量的金銀,衣錦還鄉,回到歐洲做人上人。出於這樣的目的,他們沒有興趣在新大陸進行制度建設,而是盡其所能進行掠奪和剝削,把金銀運回歐洲,用來交換茶恭弘=叶 恭弘、絲綢、瓷器、香料和無敵艦隊。
到了十七世紀,荷蘭和英法等后發國家看到新大陸的財富潛力,也紛紛殖民。因為來得晚,搶金銀搶不過西班牙和葡萄牙,於是只好發展農業和農產品貿易。而發展農業就比簡單的掠奪要複雜,需要建立合作秩序,建設基礎設施,組織分工協作生產,通過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因此這一階段的主要殖民模式,就是通過公司這種形式,將人口、秩序、技術和文化作為複合體輸出到新大陸,開始區域殖民的新階段。北美的大多數地區,就是在這個階段開啟了其殖民地歷史的。正是在這個基礎之上,到了十八世紀晚期,北美大陸上的英國殖民地才將原有的殖民制度與本土特色相結合,在新的理念指導之下,創建了美國這樣的國家。
這樣的描述不可謂不粗疏,如果細細究來,肯定能找到很多證據和細節反駁這種大而化之的「歷史邏輯」。但是,也只有在這種粗線條的過濾之下,我們才能夠擺脫細節的干擾,識別「歷史的押韻」。
區塊鏈出現之後的這十幾年,就是對十六世紀美洲殖民史的「合轍押韻」,可以稱之為「探險時代」。
在這個時代進入 Web3 新大陸的人,有一小撮理想主義者,但絕大多數都是探險者和淘金客。他們對於 Web3 本身的那些理念、價值觀和社會目標並不關心,進入這個新空間的目的,百分之百都是為了賺錢,賺大錢,賺快錢。在這個目的之下,區塊鏈和 Web3 的那些技術、工具、創新,只不過是隨時可以替換掉的手段而已,目的是而且只能是滿載金銀,衣錦還鄉。至於是否會敗壞 Web3 的秩序,破壞新大陸的生態,他們對此並不在意。
這是一個野蠻生長的階段,也是一個充滿着創新、探險、投機、炒作、欺詐和混亂的階段。在這個時期,由一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所帶領的幣安抓住了歷史機遇,平衡了多種複雜的因素,在混亂中崛起,成為了這個階段的王者。幣安的成功固然有運氣因素,但更重要是因為幣安一直能夠做到有節制地使用自己的力量和影響力,有意識地為混亂無序市場提供了最稀缺的公共品——秩序。
然而,這個新大陸並尚未誕生足以與傳統世界抗衡的組織和力量形態,它原先那一套建立在單薄的匿名機制上的消極對抗手段,現在已經形同虛設。在這種情況下,當它的規模越來越大,甚至開始反向影響舊大陸的力量平衡的時候,舊大陸肯定是不能坐視不理的,必然會運用既有的實力和手段干預新大陸。這就會將新大陸的歷史推入到第二階段,可以稱之為殖民時代,對應於北美大陸十七世紀的殖民歷史。
在殖民時代,Web3 將會進入一個秩序建構的時代,而建構秩序的积極推動者,事實上是傳統世界里的當權者。他們對於可能得劫掠所得不屑一顧,而是更加看重 Web3 的內在技術優勢,期望通過在 Web3 內建立較為複雜的生產與交易結構創造巨量的財富,進而影響現實世界的權力分配機制。因此,他們較之上一批人,將更加重視制度建設,也會更傾向於用新的公司形態來推進殖民進程和構建新秩序。
看到這一點的國家,各自在以不同的方式推進殖民進程。有的國家主動一些,願意深入腹地,有的國家被動一些,只求守住邊界。我們看到的幣安司法和解的事件,本質就是如此。這一事件標志著美國在 Web3 新大陸的殖民進程大大加速。同樣在加速的還有香港、新加坡等地區,但各自的策略、節奏和目標並不相通。
殖民時代建立起來的秩序,並不是最符合新大陸本土特色的秩序,而是舊大陸的多個宗主國們在新大陸跑馬圈地之後,在殖民地里各自結合新技術特色,嫁接宗主國原有制度而形成的多種不同特色的殖民地制度並存並相互競爭的秩序。殖民時代絕對不是終點。多種制度相互競爭的過程,最終將導致新秩序的出現。這種新秩序不但更符合新技術自身的特點,而且具備突出的競爭優勢和抗衡其他體系的能力,並能夠強有力地反向影響舊大陸。只不過,距離新秩序的創建、確立和成功,可能還有比較長的時間。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們只需要聚焦殖民時代的策略。
未來十年,Web3/Crypto 世界殖民化將是行業故事主線,行業敘事發生根本變化,最重大的創新和財富創造機會就在這條主線上。我們將很快看到以下現象:
只有站在這樣的位置上去看幣安事件和幣安自身,才能更好地理解。幣安納幣和解,看上去是無奈之舉,但長遠來說,其實也是一件非常正面的時間。作為探險時代的王者,幣安將順利存活並且進入到殖民時代,而且在實力上並未傷及根本,將有充足的機會與各個主要殖民國家進行談判或合作,在新的時代繼續發揮重要作用。這樣的好事,翻翻歷史書,實在不多見。而那些簡單地認為幣安和解排除了牛市前最後一顆大雷,於是乎自己即將暴富的人,恐怕還會在一次又一次地不斷體驗大喜大悲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