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來源:鈦媒體App,作者:杜志強,編輯:鍾毅
圖片來源:由無界 AI生成
今年上半年,一個接一個的大模型發布,企業之間上演了一場“百模大戰”。到了下半年,大模型有些“退潮”,取而代之的是應用端的落地,讓更多的用戶對大模型有了深切的感知,同時也在變革着終端硬件的發展方向。
其中,手機作為感知能力最強的終端設備之一,大模型在端側以及雲側能力的加持,正在推動着其加速體驗上的革新。在之前的文章中,鈦媒體App曾指出,“未來AI一定會成為手機行業的關鍵競爭力,大模型與手機系統的深度融合,將會讓手機成為一個新的物種。”
在整個消費电子的下行周期下,融合大模型,既是手機廠商之間的一次AI博弈,也是全產業鏈的一次主動求變和“自救”。
多年前,AI就已經應用在手機端。Counterpoint高級分析師分析師Ivan Lam告訴鈦媒體App,AI是勢不可擋的發展,已經在很多方面滲透到生活了,特別是通過消費類电子,例如我們使用智能手機拍照,手機在處理照片出片的時候,絕大部分手機都已經運用了AI算法。
8月4日,華為在開發者大會上發布了HarmonyOS 4系統,通過盤古大模型的加持,智慧助手小藝將具備AI大模型能力,帶來更智能化的體驗。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於ChatGPT等第三方App安裝的方式,小藝是與系統的深度融合,是在系統層面提供的大模型服務。
鈦媒體App了解到,基於盤古的自然語言大模型、視覺大模型以及多模態大模型,華為的智慧助手“小藝”在交互、生產力提升和個性化服務三個方向上增強。
HarmonyOS4 全新小藝
其中,在語音交互的基礎上增加了文字、圖片和文檔等多種形式的互動。看到一張圖片時,除了識別文字之外,還能將圖片里關於時間等信息點添加到手機的會議提醒中。小藝在看到一篇文章后還能生成內容摘要,以及對一張圖片進行二次創作。
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余承東表示,“AI大模型技術的發展將會帶來下一代智能終端操作系統的智慧體驗。”
就在華為發布HarmonyOS 4系統一周后,小米大模型也浮出水面,其開發的大規模預訓練語言模型MiLM-6B現身C-Eval、CMMLU大模型評測榜單。
信息显示,小米大模型參數規模為64億,在C-Eva總榜單排名第10,在CMMLU中文向大模型排名第1。小米相關負責人稱,小米一直积極布局大模型,已取得一些階段性成績,近期將會同步相關進展。
圖源:雷軍微博
對於大模型,雷軍此前曾表達過自己的觀點,“小米在AI領域已經耕耘多年,有AI實驗室、小愛同學、自動駕駛等團隊。對於大模型,我們當然會全力以赴,堅決擁抱。我們正在研發一些有趣的技術和產品,等我們打磨好了,再給大家展示。”
相關信息显示,今年4月,小米正式組建AI實驗室大模型團隊,目前擁有人工智能領域相關研發人員超過1200人。
今年一季度的財報電話會議上,小米總裁盧偉冰還表示,會积極擁抱大模型,但不會像 OpenAI 一樣做通用大模型,而是會深度和業務結合協同,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提升內部效率。
除了華為、小米外,其它國產廠商,在大模型上也或多或少有動作。在MWC 2023上海展會上,榮耀CEO趙明就表示,未來將把AI大模型引入端側,賦能YOYO智慧助手,打造更加個人化、人性化、隱私保護更周全的端側個人模型。並在網絡大模型方面跟互聯網公司進行合作,目前已有接觸。
8月12日,有數碼博主發文稱,OPPO、vivo 也正在搞大模型,但落地會稍微晚一點。至於是像華為、小米那樣自己研發,還是與現有大模型廠商合作,目前還不得而知。
某手機品牌軟件研發人員對鈦媒體App表示,AI在手機的應用其實已經很多了,但生成式AI將會給手機帶來全新的體驗,這個體驗更接近於用戶長久以來對於AI的期待,而不只是“1+1=2”式的交互。
為了實現1+1>2的效果,除了手機底層系統上的發力,還需要在硬件端進行提升。並且,終端側的應用,也可以進一步打消用戶在隱私上的顧慮。Canalys研究分析師鍾曉磊告訴鈦媒體App,“大模型運行在手機本地,比起雲端延遲更低,離線運行也可以更好地保護用戶隱私。”
在系統層級,除了華為鴻蒙之外,谷歌也在持續推進。在I/O大會上,谷歌發布的新一代大語言模型 PaLM 2便有四個版本,從小到大分別為壁虎(Gecko)、水獺(Otter)、野牛(Bison)和獨角獸(Unicorn)。其中,“壁虎” 可以在手機上運行,而且速度足夠快、不聯網也能正常工作。
與此同時,對比過往的AI技術,將大模型“裝進”手機中,對手機的算力、存儲等性能的要求會更高。芯片端,高通、聯發科也都透露了最新的進展。
聯發科稱,下一代旗艦SoC天機9300將於下半年推出,常規的性能提升之外,還將整合最新的APU,在手機等終端設備上帶來更強的AI能力,類似ChatGPT的服務體驗。
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高通展示了在終端側運行生成式AI模型Stable Diffusion的技術演示,和終端側語言-視覺模型(LVM)ControlNet的運行演示,參數量達到10億-15億,能夠在十幾秒內完成一系列推理。
高通產品管理高級副總裁兼AI負責人Ziad Asghar指出,今年將能夠支持參數達100億的生成式AI模型在手機上運行。而這也意味着,運算基本上可以完全在終端上運行,而不用調用雲端的能力,更好地保護用戶隱私。
圖片來源:蘋果官網
另外,被外界稱為“慢半拍”的蘋果,也有了新動向。庫克在業績會上透露,未來幾個月內,蘋果公司用於生成式AI的研發支出將進一步增加。鈦媒體App從蘋果官網查詢到,蘋果關於大語言模型相關的招聘需求就超過了600個。
還有消息稱,蘋果已建立了自己的大語言模型框架“Ajax”,並將其應用在地圖、siri等功能上。得益於在芯片、系統等生態上的優勢,從iOS,到A系列處理器,蘋果在自研體系下,效率會更高。對於隱私的看重,也會加速蘋果在端側性能的提升。
之前,趙明曾指出,“消費电子行業是長周期行業,影響最大的因子從來不是經濟周期,而是創新周期。”現如今,手機換機周期的增長,大部分的原因便在於創新匱乏上,傳導至整個產業鏈,使得上下游都經歷了大滑坡。
圖片來源:Counterpoint
來自Counterpoint的數據显示,2023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年同比下降8%,環比下降5%。鍾曉磊對鈦媒體App表示,“整個行業回暖的節點在一直在延後,今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可能會是持平微跌,回暖可能要等到年底或者說是明年。”
高通、聯發科的財報也給出了同樣的信號。聯發科約50%收入與手機相關,其二季度合併營收為981.35億元新台幣,同比下降37%。手機芯片業務的疲軟,也讓高通第二季度的營收降至84.51億美元,同比下滑23%。其中,手機處理器業務營收52.6億美元,同比下降25%。
AI大模型的快速發展,被認為是手機行業換代的一個觸點。從雲側到端側的升級,一定程度上也是一次全行業對於負增長局面的“自救”。
民生證券曾發布研究報告稱,“小型化”和“離線化”模型出現,邊緣側終端和芯片迭代有望加速。AIGC內容的拓寬,未來智能終端的人機交互都將重構。輕量化AI模型賦能硬件,將帶來產品邏輯的深度變革,智能硬件均有重估值潛力。
對於手機終端廠商,在存量市場保持競爭力,AI大模型上的博弈,是重新構建護城河的一個過程。大模型不是簡單組裝,背後是對廠商技術以及軟件等多能力的考驗。
底層系統上的融合,算法的分配和優化,功耗的控制,對“智能”的理解差異,這些都會讓廠商在體驗上拉開差距。屆時,手機市場格局也會被重構,能夠更成熟應用大模型的品牌將會佔據上風。芯片端的競爭亦是如此,AI能力成為未來爭奪客戶的關鍵。
從全行業的角度來看,硬件能力上的提升,使得手機上可以做到大模型的離線應用,性能上的差距,也將引發新一輪的換機潮,繼而推動手機上下游產業鏈業績的增長,重回正增長的軌道。
正如Counterpoint高級分析師分析師Ivan Lam對鈦媒體App說得那樣,“當下AI的滲透,最終會成為一個必須具備的智能手機的功能之一。而換機,在理性消費盛行情況下,更多是性能不足的時候才考慮。”
可以預見的是,華為、小米搶灘登陸大模型后,手機江湖的“新戰事”也將燃起。(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杜志強,編輯/鍾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