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語言
分享
今晚,阿里巴巴發布了2023財年的FORM 20-F年報。文件显示,在截至3月31日的2023財年,菜鳥的業績相當亮眼,外部收入增長了21%。
另外,根據年報文件披露的最新合伙人名單,菜鳥集團CEO萬霖成為阿里合伙人。根據披露的信息來看,他2014年加入菜鳥,開創了物流產業互聯網模式,並通過全球化、產業化和數智化推進了菜鳥的核心能力建設。
近兩個月,物流快遞行業可謂是波瀾不斷,併購、IPO、開拓業務線等事件頻頻發生,在資本市場,包括菜鳥、極兔、順豐在內,都在準備在香港上市。
今年是菜鳥成立的第十年,菜鳥集團的CEO萬霖最近也對外公布了公司未來十年的發展目標。
對於快遞物流業而言,在經歷了十幾年的擴張之後,後續的路到底該怎麼走?快遞物流還是個好賽道嗎?趁着這個機會,今天可以深入聊聊這個賽道,以及這家不太典型的快遞物流公司——菜鳥。
眾所周知,快遞物流是交運行業的其中一個細分賽道——如果留心去分析過去30年間,那些交運行業市值靠前的公司,不難發現兩個趨勢:
快遞物流公司的發展往往也有兩個路徑:
這裏為什麼要專門談一談菜鳥?
主要是因為菜鳥先天具備良好的電商和科技基因,数字化打開了菜鳥完全不同於傳統快遞公司的想象空間;與此同時,菜鳥也擁有自營的快遞配送隊伍、深入物流產業化運營,數智化能力除了快遞物流業,還外溢諸如汽車、快消等多個行業,這也讓菜鳥的數智化物流具備了極強的產業延展能力。
也正因為如此,菜鳥的發展上限會比傳統快遞物流公司高很多,想象空間也更大一些。
此前,菜鳥集團CEO萬霖曾對外表示,菜鳥走的是一條全球化的物流產業互聯網之路。這個概念對於很多人而言,依然比較難理解。
最近,在菜鳥一年一度的全球物流峰會上,萬霖對外透露了菜鳥未來十年的目標——“建設一張全球領先的智慧物流網絡”,以及建設這張網絡的具體路徑,即長期投入“三大長鏈網絡”和“三大短鏈業務”的建設,這就讓菜鳥的未來樣貌清晰了不少。
其中,“三大長鏈物流網絡”,指的是國內物流、跨境物流和海外本地物流。
都知道,菜鳥過去不僅在中國這個全球包裹量最大、消費者最多、終端需求也更複雜的市場歷練了十年,也很早就把觸角延伸到了海外。
不論是從服務數億用戶的體量,還是從物流建設的重投入與運營深度來看,像菜鳥這種橫跨To C與To B兩端的複雜的業務特性,以及長期、超大規模商物流聯動的實戰經驗,在整个中國乃至世界都是不多見的。
菜鳥要建的這張全球網絡,涉及到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以及國內倉儲、樞紐、分撥,航空、陸運、海運幹線、末端配送員、配送站以及最後100米自提櫃、自提點等物流全鏈路、全要素,輻射範圍前所未有。
在“三個長鏈物流網絡”里,菜鳥用的都是非常紮實的物流產業運營的方式——各個鏈路、各個環節逐一打通、打透,從國內鏈路到跨境鏈路,再到海外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建設本地網絡,最終織成一張“無死角”“無斷點”的全球網絡。
這是一個相當有“野心”的目標,也可能是僅有菜鳥才能完成的目標。
現在很多國內物流企業也都在加碼國際業務,不少出海電商平台也在自建強管控的物流體系,但他們的網絡形態真正具有全球可控的很少。
全球化是菜鳥自成立之初就確立的一大核心戰略布局。早在2018年,菜鳥就啟動了“國際物流大通道”,並開始投入資源進行海外物流基建布局。
時至今日,菜鳥已在全球建設了6大核心物流樞紐,包括300萬平的跨境倉庫,觸達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一些老牌核心市場,菜鳥推出的“5美元10日達”國際快遞標準服務做到了只需“一杯咖啡的價格”送達——只需5美元,就能確保10個工作日內完成妥投。
要知道,傳統國際物流快遞的標準是50美元5日達,而郵政提供的跨境物流服務成本雖降低了,但時效並不確定。菜鳥的創新產品可以說從根本上改變了電商國際快遞的供給和市場格局。
而從去年以來,菜鳥又將業務範圍擴展至更廣的區域,比如北美、拉美等國家和地區,密織海外本地這張網絡,並由此進一步提升了國際快遞的時效和確定性。最近,菜鳥宣布年內將推出“全球5日達”服務,就是基於這個底氣。
03
數智物流帶來的商業變革充滿想象
說完了“長鏈網絡”,再聊下菜鳥的“短鏈業務”——物流科技、末端和地產。
實際上,菜鳥這張全球物流網絡除了“物理性”的搭建,它對未來新的商業形態、新的物流技術的承載和適應能力,是更具想象空間的部分。
這幾個短鏈業務,菜鳥在國內經驗成熟,既能“打包”做解決方案的整體輸出,也可解耦提供企業、區域化的定製,很有產業互聯網公司的特色。
還記得在2015年,阿里巴巴CEO張勇就說過,“物流公司最終都將是高科技公司”。
對於當時尚處於野蠻生長時期的國內物流行業而言,這個說法似乎過於超前。不過時至今日,科技已經成為物流企業的一項核心競爭力,這一點已經得到了事實的反覆驗證,以及業內主流企業的普遍認可。
隨着自動化、IOT(物聯網)等技術的普及,物流早就成為一個技術驅動型行業。方興未艾的AI大模型,給物流行業帶來了又一次技術升級的機會。
剛剛就任菜鳥集團董事長的蔡崇信有一個說法讓我十分贊同:中國物流和電商是“一支球隊的最強雙人組”,經過大規模包裹訓練的中國物流技術,具備全球範圍的競爭力,而且這種競爭力是可以輸出到海外的。
過去十年,幾乎所有適用於物流行業的先進技術,都率先在中國市場得到了廣泛深入的應用。毫不誇張地說,在中國這個久經考驗的物流市場,菜鳥又是受考驗最多的那一個。
在电子運單、供應鏈数字化、物流自動化、物流無人駕駛、IoT等領域,菜鳥都建立起了較高的技術壁壘。這種物流技術先進性與應用普惠性的結合,在全球範圍內也屬於領先水平。
菜鳥在物流末端、物流地產領域的探索同樣如此。
這些過往在中國市場嚴苛競爭環境之下培養出來的能力,一旦輸出到海外市場,很可能就具備“降維打擊”的效果。
從歷史經驗看,物流行業與電商乃至整個零售業態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未來的零售業態究竟是什麼樣的?沒有人能未卜先知。
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對於整個經濟、社會發展而言,數智化物流不僅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也是一套科技解決方案,這在全球科技競爭、產業競爭的環境中發揮的作用不可小覷。
這幾年,國際環境日益複雜,菜鳥全球網絡建設的進展不但沒有減慢,反而是在加速的。這種對於全球化投入的堅決、戰略方向的穩定,是令人欣慰的。
過去五年,“產業互聯網”這個口號在國內已經喊了太多遍,幾乎所有互聯網大廠都下場去做了,但是真正做成功的極少,更多的是不得其門而入。
因此,我發自內心地希望菜鳥的產業互聯網戰略能夠開花、結果,通過對物流產業的深入運營,在“數智化”和“全球化”兩個方向上都取得戰果,為其他企業、其他行業提供鮮活的正面案例。